第一百七十五章:爷孙辩论(第3/4页)

在朱英的想法中,太大规模的战争不能打,但是小规模的战役,完全没有问题。

这般就能将大明内部的矛盾,逐渐的向外转移,其中最大的关键,就是可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。

没有经历过打仗洗礼的士兵,永远都只能是一个新兵蛋子,一旦遭遇到紧急情况,跟老兵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。

而且有火绳枪,也可以快速平定大明内部的一些小的动乱。

听到大孙的回答,朱元璋轻轻点头,对于大孙沉稳的性子,他还是很放心的,如今的大孙,根本没有给他任何年轻人的冲动,血性。

反而跟自己这个六七十岁的老家伙一般,过于老辣。

心下微微叹息,朱元璋知道如今这般的性子,皆是大孙生死之间换来的,经历的事情太多,自然就会变得沉稳起来。

既然得到老爷子的认可,朱英也不想在这方面谈论过多,气氛过于沉重了些。

转而问道:“爷爷,如今的国库的收入,是不是负担比较大呢,现如今大明的良田也不在少数,为何有种捉襟见肘的感觉。”

听到这话,朱元璋不由说道:“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,若是风调雨顺,以大明如今的情况,当然不是问题,只是这老天爷太过于不作美了些。”

“你是不知道呐,现如今每年,各地灾荒不断,赈灾的钱粮,几乎都占据了国库岁入的一半,便是说河南布政司吧,单单从今年二月黄河决堤至今。”

“这前前后后,赈灾的粮食就运了至少有百万石之多,如今秋粮未入,皆是存粮,恰好卡在这个点上了。”

听到老爷子的解释,朱英表示能够理解,今年河南是属于重大受灾地区,灾荒不断。

而且这样的维系,可不仅仅是现在,河南的秋粮肯定是大幅度的下滑了,到了冬季,也只能指望朝廷从各地调集粮食支援,才可能撑得过去。

要一直维系到明年的夏粮收割,才能稳定下来。

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灾情得过去了才行,不然又来一波,相当于雪上加霜,情况将会更为艰难。

“家大业大,便就是如此了,明日咱让户部将国库的情况拿过来给大孙瞧瞧,自然就明白咱这心中的苦衷了。”

“那些个开支哦,咱看了都得头疼。”

在大孙面前,朱元璋说话就放松很多,也没什么好顾忌的。

大明去年岁入大约是三千多万石税粮,看似巨大无比,但开销也是非常大的。

其中最大的开销,自然就是在军备这一块。

一个士兵每月需要两石三升,一年便是二十七石六升,如今大明常备军大约在一百二十万。

不打仗的时候,将士们屯田,大部分自给自足没问题。

只是这般大军,局部作战也是几十万的调动,每年至少都是千万石以上的军饷。

这还仅仅只是按最低的大头兵口粮核算,实际上按照军中等级,中层军官当然会更多。

每年的岁入税粮,约莫一半要用到军饷上面。

然后是官吏的俸禄,还有庞大的其他方面开销。

其实这般算来,好像还能剩下一些,但实际上这已经是目前最高的岁入了,在大明建国的那几年,税粮少得可怜。

现在的岁入,还得去还前面的亏空。

像是河南,这般大的灾荒,今年只能大范围免税,维持到灾荒过去。

河南一年也才两百多万石的税粮,现在就单单二月至今不过四个多月的时间,就掉了二百多万石过去赈灾。

其中还有赈灾军队的损耗,等于是灾民目前无法创收,只能靠朝廷养着。

“其实关于在税收这块,孙儿有些不同的想法,爷爷听下,看是否能够施行。”朱英斟酌了一下,开口说道。

“大孙快些说来听听。”朱元璋眼睛一亮,顿时问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