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统一的努力

从秦到汉末,四百多年时间,全国的经济中心是中原地区。不论是农业生产、水利、蚕桑、冶铁等方面,都占全国较大的比重。由于经济的发展,文化水平也相应地提高,讲经学的、文学的、艺术的人才荟萃,汉末的郑玄、卢植、蔡邕、管宁、邴原等人都是门徒千百数,他们所住的地方,都成为一时的学术中心。政治中心如洛阳、长安、邺、许都在北方,集中了全国各方面的人才。

东汉后期的政治局面,是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两个集团的互相倾轧。一个集团是宦官领导的,有些寒门的地主阶级分子在他们的周围,极盛时连名门的人也钻进去了。另一个是地方豪族、名门和太学生,名望高,人数众多,却没有军事实力。曹操、袁绍、袁术等人都参加了后一集团。袁绍、袁术家世显贵,是名门豪族,号召力量很大,曹操的家世虽然有人作官,却因为出自宦官,算不得名门,有点寒伧,抬不起头。名门豪族有政治威望,有的要自立门户,有的勉强敷衍,不肯和他合作。以此,曹操有了军事实力以后,便有意识地打击当时的名门豪族,扶植培养寒门子弟和中小地主,作为他依靠的力量。

曹操的军事力量,主要的是他自己的部曲。公元189年他东归到陈留,散家财,合义兵,陈留孝廉卫兹也以家资帮助,有兵五千人。其中夏侯惇、夏侯渊、曹仁、曹洪等名将都是他的亲戚、子弟。其次是各地地主的部曲,如李典从父乾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,吕虔将家兵守湖陆,许褚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坚壁,这些地主都是和黄巾作战的,打不过就投奔到武装力量较大的曹操这边来。部曲战时从征,平时的给养得自己想办法,不归郡县管辖,称为兵家。另一支较大的兵力叫青州军,是把黄巾军改编的。跟他打了二十多年仗,220年曹操死,青州军惊惶失措,以为天下又要大乱了,打起鼓来就向东开发,回到老家去,差一点出乱子。

总之,曹操的军事力量是以部曲为主组成的,部曲首领都是地主,数量最大的是中小地主。

吴、蜀的情况也是一样。

吴、蜀地区和中原相比,是比较后开发的地区。从汉武帝以后,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情况在逐步上升。黄巾起义以来,中原残破,中原人士成批地流亡到南边来,人力的增加和生产技术,文化、学术的传播都促进了这两个地区的发展。东吴开发山越地区,政令直达交州,有海口,发展对外贸易;刘蜀安定后方,取得少数民族支持,屯田前线,进可以攻,退可以守。在经济上文化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,可以站得住脚了。

这样,曹操统一的努力,就遭遇到极大的阻力。打了三十年仗,只能够完成部分的统一事业。

中原地区的农民是渴望统一的,不但是为了安定的秩序和正常的生产,也为的是不打仗了,可以不服兵役,可以减轻军事供应负担。上层的文官谋士是要求统一的,不但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,对他们来说,统一也只会带来好处。部曲主是坚决主张统一的,统一了会更壮大自己的队伍,提高地位,有利于部曲的给养。农民、豪族、官僚、武将虽然彼此间的利害不同,但是对于统一的要求是一致的。

吴、蜀的情况正好相反,换了一个新主人,当地的农民已经有了比较安定的生产环境。部曲主则坚决反对统一,因为统一的结果将使他们丧失部曲和分地,将使他们送家小到曹操那儿作抵押,离开故乡故土。吴、蜀的统治者也是一样,失去统治地位,听人安排。只有一部分从中原来的文士官僚们,他们在哪儿都做官,投降了还可升官封侯,因之,他们是主张投降的,但数量很少,形成不了一种强大的力量。